工程团委 青春筑梦践初心!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团委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总结
这个夏天,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团委以“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”为核心,统筹推进2025年暑假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全院共组建46支实践队伍,覆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工业工程等多个专业,超800名学子全员参与,实现“组队率100%、参与率100%、实践覆盖率100%”,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,以行动践行青年使命。
作为活动的“统筹者、引领者、保障者”,工程团委全程发挥核心作用,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:
紧扣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,聚焦乡村振兴、社会观察、青春筑梦、关爱帮扶等核心领域,结合学院学科优势,开展2场专题培训、2次政策解读会,邀请优秀校友分享实践经验,确保实践“有目标、有方向、有方法”。
主动对接地方政府、企业与高校,成功搭建“校地企”三方协作网络——联合哈尔滨市香坊区禁毒大队、尚志市长胜村村委会、佳木斯市农文旅部门等12家单位建立实践基地,有效解决“资源不足、对接不畅”等问题。
构建“微信公众号+视频号+地方媒体”的立体宣传矩阵,开设“三下乡实践”专栏,发布实践动态十余篇,累计触达超1.3万人次,让“工程青年服务社会”的声音传遍龙江。
建立“老师-团队队长-成员”三级联络机制,每周收集实践动态与安全信息;提前购置急救包、防晒用品等物资,为偏远地区实践团协调住宿与交通;实践结束后组织复盘会,梳理12条可推广的实践经验,推动“实践成果”转化为“育人资源”。
团队以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,9名成员历经370天、行走两万余公里,通过“四个一”切实举措交出青年答卷:开展19期“调研微专题”、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筑牢理论基础;走访穆棱市、甘南县等地,挖掘特色产业与脱贫经验;依托“一体两翼”宣发体系,打造新媒体矩阵,全平台浏览量达数万人次,为龙江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动能。
团队以“筑牢禁毒防线”为使命,构建“专业筑基-校园宣讲-基层实践”三维体系。先赴香坊分局禁毒大队,通过历史讲解、认知、情景模拟等夯实专业能力;随后走进72中学、松雷中学等校,以“零食中的陷阱”“闯关游戏”“学科知识结合”等创新形式,覆盖千余名师生;深入朝阳镇、展新村,推出方言禁毒手册、建立“村级禁毒信息员”机制,开展宣讲十余场,覆盖2000余人次,全网浏览量超2万,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防毒知识,守护城乡安康。
团队以传承红色精神、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,深入乡村基层开展实践。成员们躬身参与菜园劳作,在烈日验刨土耕种,切身感受农事艰辛;与老党员深度交流,聆听其革命经历与红色梦想传承故事,感悟先辈“不怕苦、肯奉献”的精神在乡村生活中的扎根与延续。通过将红色教育融入田间地头的实践,团队不仅让红色梦想从抽象概念变为鲜活现实,更带动青年学子深入基层,从土地与百姓的坚守中汲取传承红色精神的力量,推动红色文化在乡村的持续传播。
团队由6名志愿者组成,在银山镇实验学校为30名留守儿童、困境儿童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陪伴活动。针对孩子缺乏陪伴、视野局限等问题,通过“爱好接龙”“彩纸手工课”等破冰活动拉近与孩子距离;开设智慧农业、科学实验、网络安全等课程,以“植物工厂”动画、纸杯托水实验等形式拓宽孩子视野,激发学习兴趣;组织拔河比赛、魔方教学等活动,培养孩子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离别时,孩子用歪扭字迹写下“明年再来”,彰显了陪伴的意义,团队以真诚付出为留守儿童点亮成长之路。
团队以“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”为核心,于7月5日至7日赴哈尔滨市双城区开展红色教育实践。实践期间,团队分三阶段深入挖掘红色历史:首站走访双城区阻击战遗址,通过观察防御工事、聆听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作战历史,直观感悟革命斗争的艰辛;随后前往双城烈士陵园祭扫,擦拭烈士墓碑、敬献鲜花,在了解217位烈士(含84位无名烈士)事迹中,体会先烈大无畏精神;最后走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,研读原始电报、作战地图等史料,系统梳理东北民主联军发展历程,深入理解革命先辈的军事智慧与战略眼光。
此次沉浸式实践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红色遗址,有效提升育人实效。团队后续计划整理出版实践成果集,并面向青少年开展红色故事征集与宣讲活动,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,推动更多人传承红色精神、担当时代使命。
团队以昆明市滇池畔太史村为实践地,聚焦乡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。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太史村存在水体污染、垃圾乱堆乱放及产业滞后等问题,如滇池周边农田氮含量超标、坡地种植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。针对这些问题,团队运用系统工程思想,采取数学建模预测优化农作物种植,引导村民进行种植地分类并建立咨询站,同时依托当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。此外,团队通过宣传引导提升村民环保意识,促进多方合作,为滇池周边乡村探索出生态宜居、产业兴旺的发展新路径。
这个夏天,46支实践队伍、800余名工程学子的足迹,印在龙江的稻田里、乡村的街巷中、校园的课堂上,他们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,用真诚服务温暖群众,用青春行动诠释“强国有我”的担当。
工程学院团委也将以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为契机,持续深化“实践育人”理念,不断完善“校地联动、专业赋能、全程保障”的实践工作体系,引导更多工程学子走出课堂、走进社会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把青春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“工程力量”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